发布时间:2012-08-28 23:19:20 编辑:gfhz 浏览次数:
据《南京日报》报道,中小学生作业错别字出现率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一篇600字的作文竟有20多个错字。一些专家、教师指出,这种现象折射了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实,错别字问题何止存在于中小学生作业,大学生、成年人,甚至一些文字工作者写出的文章,同样错别字多多。电视上、网络中、报刊书籍、广告招牌,到处都有错别字,说它成了社会公害,恐怕也不为过。
中小学生写错别字,与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教育指导思想有关。多年来,舆论没少抨击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主宰着学生的命运、老师的待遇、学校的声誉、官员的政绩,谁肯真心抵制?事实上,包括家长在内,各方力量都在向考试“靠拢”,阅读不再重要,写字不再重要,生生把鲜活的语言文字教“死”了、学“死”了,出现错别字不过是个“副产品”,“正品”则是那些并无多少实际用途的“标准答案”。“标准”之外,错多少也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如此,谁会重视错别字问题?
科技发展、电脑普及,学生们都会敲键盘,却不“会”写字了。电脑自动生成字、词、句、章,谁还肯记住笔画、结构?不出错别字才怪。在这一点上,成年人与学生并无区别,许多成年人同样不“会”写字了,同样错别字连篇。更令人忧虑的是,“读图时代”、“娱乐至上”,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阅读,以至连许多基本的常用文字都不甚了了,何况写字?
负面影响远不止于写字(敲字)。当错别字出现在各种出版物里,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在街头巷尾,其危害大矣。权威如央视,如中央级大报,同样不可避免错别字。难怪上海颇有名气的杂志《咬文嚼字》“咬”到北京来,而且确实“咬”出了毛病。它带来的尴尬也不再是被扣分的学生,而是某些成人乃至名人了。
网络语言的流行,如果说初始是为了简捷、“好玩”,那么,当它成了年轻人的“主流”语言后,扩展到网络之外,就很值得商榷了。试想,倘若有朝一日,传统的汉语言文字中夹杂着说不清是英文还是拼音的字母和许多莫名其妙的网络用语,并且流行开来,那还叫做汉语吗?那与“社会发展”、“文字改革”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
至于广告用语中以谐音“恶搞”成语,早已被人厌恶。它不仅糟蹋了传统的文字,而且误导了今人,泛滥开来,以讹传讹,让孩子们都不知谁对谁错了。这类恶意错别字毫无积极意义,尤当力“剿”。
由此看来,中小学生写错别字的问题,根源不在学生本身,而在于成年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怎样学、学什么、学成什么,成年人、全社会责任重大。
写几个错别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缺乏敬畏之心,是毁损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以自己独有的语言文字为荣,倍加珍惜,甚至为了捍卫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不惜在外交舞台上较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是世界民族之林的瑰宝,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发扬光大尽一份心力。假如我们今天不从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审视错别字问题,不跳出教育领域,从社会和历史责任的层面解决错别字问题,我们将有愧于祖先与后人。
(作者 杨小孽)